人工智能作為二十一世紀科技變革的重要引擎,現已成為世界各國著力研究發展的核心產業之一。截至2020年12月,已有39個國家和地區出臺了人工智能戰略政策、產業規劃文件,全球人工智能進入戰略布局加快、產業應用加速發展落地階段。
中國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發布的國家“十四五“規劃中,36次提及“科技”一詞,其中人工智能成最優先發展的領域之一,并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重點是解決國家人工智能等產業中的“卡脖子”工程。
根據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分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占據57%的市場,而中國僅占12%。美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目前處于好地位,依靠技術先發優勢,微軟、亞馬遜、IBM等企業已在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實現全面布局。
計算力成AI突破關鍵要素
隨著5G部署速度的加快、物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以預見我國數據生產速度將獲得更快的提升、數據總量將進一步提高。數據要素價值創造需要對數據進行更多維度、更加深度的利用,原來處理數據的方式已遠遠滿足不了新時期數據處理的需求,而人工智能技術將大大提高數據的利用效率。
據了解,人工智能服務器通常搭載GPU、FPGA、ASIC等加速芯片,利用CPU與加速芯片的組合可以滿足高吞吐量互聯的需求,為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交互等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在當今以深度學習為中心的人工智能發展中,AI模型的進步主要依賴于模型的規模化擴展。在AlexNet網絡模型出現后的幾年中,ResNet、Transformer、BERT等優秀模型的不斷涌現使得深度學習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尤其是在圖像、語音、機器翻譯、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帶來了跨越式提升。AI模型智能程度在不斷發展的同時,AI模型的數據量、結構的復雜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其帶來了模型的參數量爆發,模型尺寸呈指數級增長 。
中國近幾年在人工智能專領域的利訴訟數量開始上升,且訴訟的技術方向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應用層。因此,目前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在某些技術應用上或擁有更大的優勢。“十四五”規劃將人工智能列為中國前沿科技領域的最高發展優先級,這勢必推動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迎來新一輪的技術大爆發。目前,人工智能在醫療、城市治理、工業、服務業等領域迅速發展,充分展現了其應用潛力。與此同時,中國的成長型人工智能企業通過獲取投資、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加速細分場景落地等方式,不斷完善產業鏈布局,獲取更大的增長空間,有望邁向更大的舞臺。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和原創算法與國外差距較大,芯片、關鍵部件、高精度傳感器等方面基礎薄弱,尚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平臺,高水平人才不足成為瓶頸。同時,內涵和范疇被窄化,視聽覺識別等領域存在跟風熱,區域發展不均衡,整體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文章轉載:中國傳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