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時代的到來和AI產業的蓬勃發展,芯片行業會逐漸興起。芯片應用主要集中在通訊和汽車行業,2018年通訊行業應用占比36%,汽車行業占比24%。
人工智能芯片將應用于醫療健康與汽車領域,可引領藥物研發、疾病監測、醫學影像及無人駕駛等方面的產業結構調整與更新。對比模擬芯片和數字芯片的區別,模擬芯片下游需求很分散,在工業、汽車、消費、電子、各類接口都有涉及,主要以耐用可靠為主要需求;數字芯片需求集中,以服務器和消費電子為主,性能提升為下游需求。
芯片在多領域都具有核心價值,在細分物聯網領域與多個關鍵技術中起著核心作用,包括傳感器芯片、射頻芯片和窄帶物聯網中所需要芯片。
物聯網技術發展的需求促進了相應芯片的飛速發展,同時物聯網各項技術的成熟和芯片的發展也促進其他領域對其成熟技術的應用發展,在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橫向拓展,促進了多領域新興技術的出現。
一方是MCU(Microcontroller Unit)功能芯片廠商,即微控制器,又叫單片機,是此次缺“芯”危機的主角,主要包括恩智浦、英飛凌、瑞薩、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等老牌芯片廠商;一方是主控芯片廠商,主控芯片相當于電腦的CPU,也是我們常說的自動駕駛芯片,在智能汽車中的“增量部件”,這部分玩家以英偉達、英特爾(Mobileye)和高通等為代表。之所以說中國主控芯片廠商缺乏競爭力,關鍵的一點在于國產芯片上車的數量和項目都太少,在行業中不足以樹立起可以參照的標桿與能產生影響力的聲量。
當前,各國的軍隊信息化建設都以技術革命為主導,重點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其核心是裝備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軍工芯片作為電子化的硬件基礎,被譽為信息化裝備的“神經中樞”。
芯片在軍用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衛星、軍機、艦船、軍用計算機、導彈、雷達、運載火箭等,軍用芯片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信息化裝備的作戰效能,各國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作戰能力離不開軍用芯片的研究開發和優化提升。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和東方證券研究所公布的數據,我國半導體芯片近年來每年進口高達2000億美元,我國每年進口半導體芯片金額很大,尤其是我國軍用芯片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缺乏人才,在核心元器件的研發、制造、設計等方面都相對落后,大多仍依賴進口。
未來的智能汽車就是一臺四個輪子上的超級計算機,其中最核心的器件就是車載AI芯片,是智能汽車的數字發動機。而制約當前智能汽車發展的核心瓶頸就是車載AI芯片的算力不足,算力就好比智能汽車的腦容量,自動駕駛每往上走一級,所需要芯片算力就要翻一個數量級,要實現完全自動駕駛,我們需要在四個輪子上搭載天河二號級別的計算能力。
車載AI芯片已經成為決定競爭勝負最重要的籌碼。智能化變革推動汽車行業按照IT行業的邏輯和節奏向前發展,同時也將掀起一場殘酷的淘汰賽,作為智能化的基石,車載AI芯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車載AI芯片正在替代手機芯片,成為半導體行業發展新的驅動力。近日,AI芯片公司英偉達市值超過3千億美元,大幅超越昔日王者英特爾,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隨著智能化對算力需求的指數級增長,預計到2030年,每輛汽車的車載AI芯片平均售價將達1000美元,整個車載AI芯片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元,成為半導體行業最大的單一市場。與電腦、手機芯片行業已經固化的格局不同,車載AI芯片正處于產業創新周期的起點,對中國的芯片行業是一個巨大的機遇。